文学研究

  • 张爱玲美国时期的创作动力

    万永凤;

    张爱玲于美国生活40年,在翻译、改编、创作及评论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成果丰硕。她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传奇》时期的华丽苍凉,而转入平淡自然,不仅反映出作者回归自我、扎根传统的创作追求,而且展现出她个人独特的秉赋、毅力及气魄,可以说,张爱玲美国时期的创作日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与境界。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张爱玲的创作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秉持文学理想的同时,也兼及现实生活需要。回顾其异域文学生涯,探寻其隐秘幽微的内心,会发现对以文学为志业理想的坚守、对胡适承诺的践行、对自我及家族记忆的珍视、对窘困生活的挣扎共同构成了张爱玲美国时期的创作动力,也成就了她在华文文坛的梅开二度。

    2025年04期 v.45;No.21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止孤独”与“超越孤独”——德勒兹“生成”哲学视域下《百年孤独》主题重读

    吴依非;

    《百年孤独》中“孤独”主题作为核心议题备受学界关注,但小说在揭示拉美世界的历史性、民族性“孤独”之外,同样涌动着旺盛的生命潜能。通过德勒兹具有解域生命辖制等重要意义的“生成”哲学视域,可以重新审视《百年孤独》的主题意蕴,挖掘出其不止于“孤独”,试图打破“孤独”的轮回,超越“孤独”的深层内涵。从德勒兹“生命—生成”的逻辑出发,可发现马尔克斯借由小说中摧毁“孤独的马孔多”的“根茎式”思维,以及重复的“孤独”宿命下潜藏的差异性“生成”力量与“逃逸”暗流,乃至一代代布恩迪亚家族抗争轮回命运,突围“孤独”的炽烈爱欲,创造出一个爱与幸福终有可能的新世界。《百年孤独》以此启示我们于广大、混沌的世界里回返自身内在,感受乃至解放“生命”创造所蕴含的无限力量与智慧。

    2025年04期 v.45;No.214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创意写作研究专栏

  • 超越平凡经验的创意写作实践——以一篇散文的修改过程为例

    王海峰;周慧;

    散文写作注重书写个人经验及情感。很多大学生生活经验平凡,随平凡经验而来的情感也相对普通,以致写作者无法以贫乏的内容写出具有创造力的散文。如何创造性地书写平凡经验及其情感,便成为创意写作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过分析存在这种问题的本科生所写的散文文本,指导其进行多次修改,并对修改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创意写作学分析与研究,不难发现,写作者在书写更多细节、建立自我感知、激发“当下感觉”等创意写作的实践与实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理解与习得了创造性地书写平凡经验与普通情感的思路与方法。这种基于直觉的创意写作教学实证研究,不仅为当代中文创意写作找到了一条基于修改过程的散文写作教学实践路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把握一种更好地认识己身经验与情感的创意方法。

    2025年04期 v.45;No.214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族·民俗研究

  • 传统仪式类非遗文化展演:学理探赜、意义生产及实践要点——基于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仪式的调查

    陈文苑;

    文化展演是当下传统仪式类非遗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该现象的出现受遗产融入生活理念的驱动,同时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现实需要。调查发现,传统仪式文化展演增强了表演者的文化认同,提升了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并为遗产利用营造良好氛围。在实际的展演过程中,应做好合理安排人员、保持情感真诚、加强文化阐释及积极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展演的文化功能,进而对传统仪式的传承保护及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5年04期 v.45;No.214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广西瓦依那乐队歌词的新南方特质

    陈雪军;周子渝;姜艳;

    广西瓦依那乐队将桂西北民族风情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展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和谐共融。该乐队以桂西北地理景观为叙事基底,通过对地方语言、童谣与地理意象群的符号化创作,构建起兼具乡土根性与现代性的音乐诗学,在促进民族间文化认同与方言复兴的同时,也推动着“新南方写作”的范式创新。此外,瓦依那乐队融合科技与乡村资源,以歌词为载体,对南方故事进行重塑并借助数智化手段传播,展现广西乡村风情与变迁,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典范。

    2025年04期 v.45;No.214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靳开宇;

    汉语学界关于形容词分类问题讨论迄今没有定论,无论是形容词单独列类,还是形容词内部再分类,都存在诸多争议。文章首先在总结形容词内部分类研究的“单类说”“两类说”“三类说”等代表性观点基础上,分析指出其问题根源在于词的语义和语用两个分析层面没有厘析清楚,尤其是严重忽视词语指称功能与“意义”标准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导致形容词内部分类问题存在诸多理论纷争;其次以“性质形容词”为例,理清其在语义和语用两个不同层面中具有的属性特征及其功能作用;最后,立足于语用层面,从词的指称功能出发,考察“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区别词”在指称形式、指称方式上体现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而总结“形容词”的语法使用条件,为当前形容词内部分类问题研究提供一个功能视角阐释路径。

    2025年04期 v.45;No.214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副词性情态标记“搞不好”的认识立场及交际动因

    李丽晶;

    副词性情态标记“搞不好”通过与情态副词、语气词、副语言特征词共现的词汇、句式等手段表达认识立场。“搞不好”的话语模式可概括为“X,搞不好+Y”,“搞不好”常用于表达认识立场的小句成分之前,目的是明示自我交际意图、协调双方认知状态、弱化语力表达强度、关注听者“自我”面子,即形式上的话语关联、意义上的认知调节、功能上的信据维度、语用上的礼貌原则。

    2025年04期 v.45;No.214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杨乐燕;

    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大思政课”建设理念,打通“三全育人”要素链路,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多方主体难以有效协同、多种资源难以有机整合、多种载体难以有力运用、多元评价难以有章落实等现实阻梗,应当分别聚焦育人目标、职教特色、衔接贯通、效果增强等四个维度,形成多方主体的适配协同,促进多种资源的规划整合,推动多样载体的互融共生,实现多元评价的切实落地。

    2025年04期 v.45;No.214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OBE理念下民族地区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

    黄俏奕;

    文章以OBE理念为指导,聚焦民族地区高校“青马工程”课程优化,以河池学院为例,系统剖析传统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中的核心问题,建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动态反馈”的课程优化创新路径。文章将培养目标细化为“政治素养、时代担当、民族认知、实践能力”四维可量化指标,构建包含六大模块的“六位一体”课程群,采用“双导师制+立体化平台”双轨教学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动态反馈机制”三维度评价体系,形成“理论扎根地方、实践服务地方、成果反哺地方”的育人模式。实践表明,该体系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实现从“理论灌输”到“实践赋能”、从“单向输出”到“校地共生”的转变,为民族地区培养“懂政策、有情怀、能服务”的青年骨干提供可复制的本地化范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45;No.214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驱动下基于生成范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与风险挑战

    韦振宇;钟伟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范式由“再现范式”转向“生成范式”。生成范式思政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复杂性理论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强调情境性、互动性和价值导向性,致力于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和构建意义来实现学生深入学习和价值观内化。生成范式高校思政教育要遵循三大路径:智能化情境教学、智能化交互式教学、智能化评估。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成范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要警惕过度依赖AI系统、价值导向弱化、算法不透明、个人隐私不安全等风险与挑战,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伦理和技术规范,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5年04期 v.45;No.214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传媒·数字人文研究

  •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期刊使命的时代转向及对策

    欧华鹏;韦国友;余静;

    职业院校期刊使命的时代转向,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一使命的达成,需要革除职院刊的“散”“弱”“虚”等积弊,走集群化发展之路,让职院刊单刊成为集群的强劲引擎,同时在对单刊与集群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依托专业群加强专业办刊,创新话语表达。

    2025年04期 v.45;No.214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素养提升策略

    唐韵萌;

    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青年编辑是编辑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专业成长影响着编辑队伍质量和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成长面临基础知识较薄弱、新媒体素养不足、学术共同体构建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诸多挑战。为此,应以多元化的学习和培训方式、编研结合、提升新媒体素养、加强学术共同体构建能力等策略,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进而推进编辑队伍建设,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5;No.21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论中国禅学直觉思维的美学意蕴

    朱憬臻;

    中国禅学具有超越分别、瞬间破执、离言扫相等一系列思维特质,极富诗性精神和美学意蕴。禅学“无分别心”的般若观照与审美观照有相通的逻辑起点;绝思虑、非理性的直觉体悟和观物方式为艺术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无念无执、刹那具足的瞬间解脱达成了审美活动中的自由状态;万象的自现与当下的圆满俱足构成了禅学的终极审美境界。

    2025年04期 v.45;No.214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诗性敞开”的艺术理论——夏皮罗对海德格尔批判中的艺术问题

    尹旌霖;

    夏皮罗对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批判引发了后者艺术存在论合法性的危机。要想处理这一危机,不仅要论证艺术存在论依据,还应拓展到具体艺术问题层面。在这一层面,夏皮罗强调实证性艺术史观,以及作品当中艺术家的直接在场;海德格尔实际上形成了以作品存在而非线性时间为本质的艺术史观,以及作为“半神”在场而非作为创作主体在场的艺术家本质观,最终揭示作为“诗性敞开”的艺术本质与标准。只有深入具体艺术问题,才能理清“夏皮罗批判”中的分歧。

    2025年04期 v.45;No.21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